![]() 拉鏈用之滑件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可防止拉片之搖晃,從而防止拉片與本體之接觸音之產生,並且無需加長拉片即可提高拉片之操作性。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10包括:本體20,其包含豎立設置於上翼板21之上面之拉片安裝柱24L、24R;以及拉片30,其係轉動自如地設置於拉片安裝柱24L、24R上所形成之拉片安裝孔25;且,於當拉片30倒向本體20時彼此相向之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面與拉片30之面中之至少一者上,形成限制拉片30轉動之突出部26;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係設定為短於本體2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 公开号:TW201322939A 申请号:TW102105928 申请日:2009-12-15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Yohei Miyazaki;Keiichi Keyaki 申请人:Ykk Corp; IPC主号:A44B19-00
专利说明:
拉鏈用之滑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用之滑件。 目前,拉鏈用之滑件係使用於汽車之座椅或防風外套等運動服等中,但有時拉片會因汽車之振動或運動時之振動等而搖晃,與本體接觸發出聲音。 並且,為防止此種接觸音之產生,以往已知有一種將拉片之孔部與拉片安裝柱扣合式卡止,從而防止拉片搖晃之拉鏈用之滑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實用新型註冊第3135346號公報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之拉鏈用之滑件雖可防止拉片之搖晃,但由於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設定為與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大致同等,因此存在拉片之拉手部變短,拉片之操作性變差之可能性。又,若延長拉片以提高拉片之操作性,則會導致滑件之大型化。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研製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拉鏈用之滑件,該拉鏈用之滑件可防止拉片之搖晃,從而防止拉片與本體之接觸音之產生,並且無需延長拉片便可提高拉片之操作性。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可藉由下述構成而達成。 (1)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本體及拉片之樹脂製之拉鏈用之滑件,上述本體包含上下對向配置之上翼板及下翼板、連結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導引柱、及豎立設置於上翼板之上面的拉片安裝柱;上述拉片包含拉手部、及配置於拉片安裝柱上所形成之拉片安裝孔之軸部,且將該拉片設置為相對於本體轉動自如;且,於當拉片倒向本體時彼此相對向之拉片安裝柱之面及拉片之面中之至少一者上,形成限制拉片轉動之突出部;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係設定為短於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2)如(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拉片安裝柱包含豎立設置於上翼板之上面之左側拉片安裝柱及右側拉片安裝柱,突出部係形成於當拉片倒向本體時與拉片相對向之左側拉片安裝柱之面及右側拉片安裝柱之面中之至少一者上,或者形成於當拉片倒向本體時與左側拉片安裝柱及右側拉片安裝柱相對向之拉片之兩個面中之至少一者上。 (3)如(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拉片安裝柱係豎立設置於上翼板之上面之寬度方向中央的1根拉片安裝柱,且突出部係形成於倒拉片倒向本體時與拉片相對向之1根拉片安裝柱之面上,或者形成於當拉片倒向本體時與1根拉片安裝柱相對向之拉片的面上。 (4)如(1)~(3)中任一項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至拉片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設定為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至上述長度方向上之突出部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的3.5倍~8倍。 (5)如(2)或(3)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突出部係形成於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及後端面中之至少一者上,上述拉片安裝柱係大致垂直豎立於上翼板之上面。 (6)如(3)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突出部係形成於1根拉片安裝柱之寬度方向兩側面中之至少一者上。 (7)如(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突出部係以抵接於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及後端面之方式,形成於拉片之面上。 (8)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本體及拉片之樹脂製之拉鏈用之滑件,上述本體包含上下對向配置之上翼板及下翼板、連結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導引柱、及豎立設置於上翼板之上面之拉片安裝柱;上述拉片包含拉手部、及配置於拉片安裝柱上所形成之拉片安裝孔之軸部,且將該拉片係設置為相對於本體轉動自如;且,於拉片安裝柱之拉片安裝孔之內周面,形成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中之一者,且於拉片之軸部之外周面,形成當拉片倒向本體時與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中之一者卡合的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中之另一者;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係設定成短於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根據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於拉片向本體傾倒時彼此相向之拉片安裝柱之面與拉片之面中之至少一者上,形成有限制拉片轉動的突出部,因此可防止拉片之搖晃,從而可防止拉片與本體之接觸音之產生。又,由於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設定成短於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因此可充分地確保拉片之拉手部的長度,從而無需延長拉片便可提高拉片之操作性。又,由於突出部設置於拉片之軸部之附近,因此可藉由槓桿原理而利用較小之力穩定地進行卡合。 根據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直至拉片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設定為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直至上述長度方向之突出部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的3.5倍~8倍,因此可進而確保拉片之拉手部之長度,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拉片之操作性。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於各實施形態中,所謂滑件之前後方向係指與滑件之滑動方向平行之方向,並將拉鏈中使左右之鏈齒嚙合時進行滑動之方向作為前方,將使左右之鏈齒脫離時進行滑動之方向作為後方。又,所謂滑件之左右方向係指與構成拉鏈時之鏈布面平行,且與滑件前後方向成直角之方向,所謂滑件之上下方向係指與構成拉鏈時之鏈布之表面背面方向相同之方向。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圖1~圖7,對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包括本體20、及拉片30,該本體20係安裝於左右一對之鏈布11之螺旋鏈齒12、12上,且被螺旋鏈齒12、12穿過;該拉片30係設置為相對於本體20轉動自如。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本體20及拉片30係藉由樹脂之一體射出成形而形成。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滑件10例如圖14所示,可使用為將車輛用座椅1之背面口袋2之上緣開合之拉鏈3。 如圖2及圖3所示,本體20包含:上翼板21;下翼板22,其與上翼板21隔開而平行配置;導引柱23,其於前端部中連結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門型形狀之左側拉片安裝柱24L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R,其以大致垂直豎立於上翼板21之表面(上面)上之方式一體形成;以及左右之側導板22a,其自下翼板22之後部側之左右兩側緣朝向上翼板21豎立設置。藉此,於本體20之前部形成藉由導引柱23而分離之左右之導入口20a,並且於本體20之後部形成嚙合口20b。又,於上翼板21與下翼板22之間,設置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20a與嚙合口20b的Y字形狀之鏈齒導引路徑20c,該鏈齒導引路徑20c於構成拉鏈時,成為令左右之螺旋鏈齒12穿過之通路。 如圖3及圖4所示,拉片30包含:拉手部31;以及軸部32,其配置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上所分別形成之圓形狀之拉片安裝孔25上;且,該拉片30係設置為相對本體20之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轉動自如。又,於拉手部31之與拉片安裝柱24L、24R相對向之軸部32側之端部,形成有沿左右兩側延伸之擴張部33、33。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及圖3所示,當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時與拉片30之擴張部33、33相對向之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面、即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24Fr、24Fr及後端面24Rr、24Rr之上部,分別形成有突出部26。該突出部26與拉片30之擴張部33卡合,從而限制拉片30自傾倒狀態進行轉動。藉此,如圖5所示,即便拉片30向滑件10之前後方向之任一方傾倒,亦將因拉片30之擴張部33係卡止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突出部26,而可防止拉片30之搖晃,從而防止拉片30與本體20之接觸音之產生。再者,所謂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而與拉片安裝柱24L、24R卡合之狀態,係指將拉片30配置於上翼板21之上面,使得拉片安裝柱24L、24R之突出部26覆蓋拉片30之擴張部33之上面端的狀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設定為短於本體2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藉此,可充分地確保拉片30之拉手部31之長度,因此拉片30之操作性提高。又,藉由上述設定,而使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突出部26與拉片30之擴張部33之卡止部分配置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附近,因此拉片30之卡止之穩定性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自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拉片安裝孔25之中心P1起直至拉片30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L1,設定為自拉片安裝孔25之中心P1起直至上述長度方向上之突出部26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L2的3.5倍~8倍。藉此,可進而確保拉片30之拉手部31之長度,因此拉片30之操作性進一步提高。又,藉由上述設定,而使拉片30相對地卡止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附近,因此可易於藉由較小之力而使拉片30解除卡止。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拉片30之軸部32之柱32a之軸方向之寬度係與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間的寬度大致相同。藉此,可抑制拉片30之左右方向之晃動。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於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時與拉片30相對向之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24Fr、24Fr及後端面24Rr、24Rr之上部,分別形成限制拉片30轉動之突出部26,因此可防止拉片30之搖晃,從而可防止拉片30與本體20之接觸音之產生。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設定為短於本體2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因此可充分地確保拉片30之拉手部31之長度,從而無需延長拉片30便能提高拉片30之操作性。又,藉由上述設定,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突出部26與拉片30之擴張部33之卡止部分係配置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附近,因此可提高拉片30之卡止之穩定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自拉片安裝孔25之中心P1起直至拉片30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L1係設定為自拉片安裝孔25之中心P1起直至上述長度方向上之突出部26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L2的3.5倍~8倍,因此可進而確保拉片30之拉手部31之長度,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拉片30之操作性。又,藉由上述設定,拉片30相對地卡止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附近,因此可易於藉由較小之力而使拉片30解除卡止。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突出部26係形成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24Fr、24Fr及後端面24Rr、24Rr,因此可防止突出部26引人注目。又,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係設定為短於本體2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且於本體20之長度方向上突出部26並不自本體20突出,因此可防止突出部26意外勾掛物體之情形。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藉由拉片30之擴張部33利用樹脂之彈性變形越過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突出部26,而使拉片30卡止於突出部26,因此當拉片30卡止於突出部26時具備操作感,從而可促進可靠地進行卡止。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間配置有拉片30之軸部32,因此亦可更穩定地防止左右方向及扭轉方向之拉片30的搖晃。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拉片30之擴張部33係形成為越朝向寬度方向外側越易於彈性變形之形狀,因此可減小卡止於突出部26時之拉片30與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間隙,從而可實現滑件10之小型化。 再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如圖6所示,突出部26亦可僅形成於左側拉片安裝柱24L之後端面24Rr上。於該情形時,拉片30可僅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後側卡止。而且,根據本變形例,與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前端面24Fr、24Fr及後端面24Rr、24Rr上均形成突出部26之情形相比,可節省所用之原材料,因此可降低滑件10之製造成本,並且可實現滑件10之輕量化。 又,於本變形例中,例示了僅於左側拉片安裝柱24L之後端面24Rr形成突出部26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突出部26只要形成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前端面24Fr、24Fr及後端面24Rr、24Rr中之至少一者上即可。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如圖7所示,突出部26亦可形成於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時與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相對向之拉片30之各擴張部33、33(圖示僅為右側)上。而且,根據本變形例,無需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前端面24Fr及後端面24Rr之兩側形成突出部26,而僅藉由於拉片30之擴張部33上形成突出部26,便可將拉片30卡止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前後兩側。 又,於本變形例中,例示了於拉片30之擴張部33、33之兩者上形成突出部26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突出部26只要形成於拉片30之擴張部33、33中之至少其中一個上即可。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僅於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時彼此相向之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面與拉片30之面中之任一面上形成突出部26,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面與拉片30之面之兩者上形成突出部26。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8~圖12,對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包括本體60、以及設置為相對本體60轉動自如之拉片70。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本體60及拉片70係藉由樹脂之一體射出成形而形成。 如圖8及圖9所示,本體60包含:上翼板61;下翼板62,其與上翼板61隔開而平行配置;導引柱63,其於前端部連結上翼板61及下翼板62;1根拉片安裝柱64,其以大致垂直豎立於上翼板61之表面(上面)上之方式一體形成;以及左右之側導板62a,其等自下翼板62之後部側之左右兩側緣朝向上翼板61豎立設置。藉此,於本體60之前部形成藉由導引柱63而分離之左右之導入口60a,並且於本體60之後部形成嚙合口60b。又,於上翼板61與下翼板62之間,設置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60a與嚙合口60b之Y字形狀之鏈齒導引路徑60c,且該鏈齒導引路徑60c於構成拉鏈時,成為令左右之螺旋鏈齒12穿過之通路。 如圖8及圖9所示,拉片70包含拉手部71、以及配置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上所形成之圓形拉片安裝孔65上的軸部72,且該拉片70係設置為相對本體60之1根拉片安裝柱64轉動自如。又,於拉手部71與軸部72之間,形成有使1根拉片安裝柱64穿過之四邊形安裝孔73。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及圖9所示,於拉片70向本體60傾倒時與拉片70之安裝孔73之拉手部71側之緣部73a相對向之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面、即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面64Fr及後端面64Rr的上部,分別形成有突出部66。該突出部66係與拉片70之緣部73a卡合,來限制拉片70自傾倒狀態進行轉動。藉此,即便拉片70向滑件50之前後方向中之任一方傾倒,拉片70之緣部73a亦將卡止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突出部66,因此可防止拉片70之搖晃,從而可防止拉片70與本體60之接觸音之產生。再者,所謂拉片70向本體60傾倒而與拉片安裝柱64卡合之狀態,係指拉片70配置於上翼板61之上面,使得拉片安裝柱64之突出部66覆蓋拉片70之緣部73a之上面端的狀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3係設定為短於本體60之長度方向上之尺寸A4。藉此,可充分地確保拉片70之拉手部71之長度,因此拉片70之操作性提高。又,藉由上述設定,拉片安裝柱64之突出部66與拉片70之緣部73a之卡止部分係配置於拉片70之軸部72附近,因此拉片70之卡止穩定性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自拉片安裝柱64之拉片安裝孔65之中心P2起直至拉片70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L3,係設定成自拉片安裝孔65之中心P2起直至上述長度方向上之突出部66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L4的3.5倍~8倍。藉此,可進而確保拉片70之拉手部71之長度,因此拉片70之操作性進而提高。又,藉由上述設定,拉片70相對卡止於拉片70之軸部72之附近,因此可易於藉由較小之力而使拉片70解除卡止。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於拉片70向本體60傾倒時與拉片70相對向之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面64Fr及後端面64Rr之上部,分別形成限制拉片70轉動之突出部66,因此可防止拉片70之搖晃,從而可防止拉片70與本體60之接觸音之產生。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上之尺寸A3係設定為短於本體6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4,因此可充分地確保拉片70之拉手部71之長度,從而無需延長拉片70便可提高拉片70之操作性。又,藉由上述設定,拉片安裝柱64之突出部66與拉片70之緣部73a之卡止部分係配置於拉片70之軸部72的附近,因此可提高拉片70之卡止穩定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自拉片安裝孔65之中心P2起直至拉片70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部為止的距離L3,係設定成自拉片安裝孔65之中心P2起直至上述長度方向上之突出部66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L4的3.5倍~8倍,因此可進而確保拉片70之拉手部71之長度,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拉片70之操作性。又,藉由上述設定,拉片70係相對卡止於拉片70之軸部72之附近,因此可易於藉由較小之力而使拉片70解除卡止。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上之前端面64Fr及後端面64Rr上形成突出部66,因此可防止突出部66引人注目。又,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3係設定為短於本體60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4,且於本體60之長度方向上突出部66並不自本體60突出,因此可防止突出部66意外勾掛物體。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拉片70之安裝孔73之緣部73a利用樹脂之彈性變形而越過拉片安裝柱64之突出部66,藉此使拉片70卡止於突出部66,因此當拉片70卡止於突出部66時具有操作感,從而可促進可靠地進行卡止。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拉片安裝柱64係為1根,因此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般設置2根拉片安裝柱之情形相比,可節省所用之原材料,因此可降低滑件50之製造成本,並且可實現滑件50之輕量化。 再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如圖10所示,突出部66亦可僅形成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後端面64Rr上。於該情形時,拉片70可僅卡止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後側。而且,根據本變形例,與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前端面64Fr及後端面64Rr之兩者上形成突出部66之情形相比,可節省所用之原材料,因此可降低滑件50之製造成本,並且可實現滑件50之輕量化。 又,於本變形例中,例示了僅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後端面64Rr上形成突出部66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突出部66亦可僅形成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前端面64Fr上。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如圖11所示,突出部66亦可形成於拉片70向本體60傾倒時與1根拉片安裝柱64相對向之拉片70之安裝孔73之緣部73a上。而且,根據本變形例,無需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前端面64Fr及後端面64Rr之兩側形成突出部66,而僅藉由於拉片70之安裝孔73之緣部73a上形成突出部66,便可使拉片70卡止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前後兩側。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如圖12所示,突出部66亦可分別形成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寬度方向兩側面之後端部。於該情形時,突出部66係與拉片70之安裝孔73之左右兩側之緣部73b卡合。而且,根據本變形例,亦可防止扭轉方向等上之拉片70之搖晃等,從而可更穩定地卡止拉片70。 又,於本變形例中,例示了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寬度方向兩側面之後端部分別形成突出部66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突出部66只要形成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右側面之前端部、右側面之後端部、左側面之前端部、及左側面之後端部中之至少一者即可。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僅於當拉片70倒向本體60時彼此相對向之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面與拉片70之面中之任一者上形成突出部66,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1根拉片安裝柱64之面與拉片70之面之兩者上形成突出部66。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3,對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同等之部分,於圖式上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中,如圖13所示,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拉片安裝孔25(圖示中僅為右側)之內周面之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形成卡合凹部81,並且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兩端部(圖示中僅為右側)之外周面上,分別形成當拉片30倒向本體20時與卡合凹部81相卡合的卡合凸部82。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於拉片安裝孔25之內周面上形成卡合凹部81,並於軸部32之外周面形成卡合凸部82的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卡合凹部81形成於軸部32之外周面,而將卡合凸部82形成於拉片安裝孔25之內周面。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於拉片安裝孔25之內周面之上端部及下端部之兩者上形成卡合凹部81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拉片30傾倒之方向不變,則只要將卡合凹部81形成於拉片安裝孔25之內周面之上端部及下端部中之任一者上即可。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兩者上形成卡合凹部81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卡合凹部81亦可形成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中之任一者上。於該情形時,卡合凸部82係形成於軸部32之形成有卡合凹部81之側之端部。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中應用卡合凹部81及卡合凸部82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50中應用卡合凹部81及卡合凸部82。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10,於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L、24R之拉片安裝孔25之內周面上形成卡合凹部81,並且於拉片30之軸部32之外周面上形成當拉片30向本體20傾倒時與卡合凹部81卡合的卡合凸部82,因此可防止拉片30之搖晃,從而可防止拉片30與本體20之接觸音之產生。 關於除此之外之構成及作用效果,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10、50‧‧‧拉鏈用之滑件 20、60‧‧‧本體 21、61‧‧‧上翼板 22、62‧‧‧下翼板 23、63‧‧‧導引柱 24L‧‧‧左側拉片安裝柱 24R‧‧‧右側拉片安裝柱 24Fr、64Fr‧‧‧前端面 24Rr、64Rr‧‧‧後端面 25、65‧‧‧拉片安裝孔 26、66‧‧‧突出部 30、70‧‧‧拉片 31、71‧‧‧拉手部 32、72‧‧‧軸部 33‧‧‧擴張部 64‧‧‧拉片安裝柱 73‧‧‧安裝孔 73a‧‧‧緣部 81‧‧‧卡合凹部 82‧‧‧卡合凸部 A1‧‧‧左側及右側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A2‧‧‧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A3‧‧‧1根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A4‧‧‧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 L1、L3‧‧‧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直至拉片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 L2、L4‧‧‧自拉片安裝孔之中心起直至突出部之前端部為止之距離 P1、P2‧‧‧中心 圖1係對採用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1實施形態的拉鏈進行說明的放大平面圖;圖2係圖1所示之拉鏈用之滑件之平面圖;圖3係圖2所示之拉鏈用之滑件之側視圖;圖4係圖2所示之拉片之單體平面圖;圖5係說明使圖3所示之拉鏈用之滑件之拉片轉動之狀態的側視圖;圖6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1變形例的平面圖;圖7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2變形例的側視圖;圖8係說明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2實施形態的平面圖;圖9係圖8所示之拉鏈用之滑件之部分凹槽側視圖;圖10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1變形例的平面圖;圖11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2變形例的部分凹槽側視圖;圖12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3變形例的平面圖;圖13係說明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第3實施形態的側視圖;及圖14係說明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用於開合車輛用座椅之背面口袋之拉鏈之狀態的立體圖。 10‧‧‧拉鏈用之滑件 11‧‧‧鏈布 12‧‧‧螺旋鏈齒 20‧‧‧本體 21‧‧‧上翼板 24L‧‧‧左側拉片安裝柱 24R‧‧‧右側拉片安裝柱 25‧‧‧拉片安裝孔 26‧‧‧突出部 30‧‧‧拉片 31‧‧‧拉手部 32‧‧‧軸部
权利要求:
Claims (6) [1] 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本體(20、60)及拉片(30、70)之樹脂製之拉鏈用之滑件(10、50),上述本體(20、60)包含上下對向配置之上翼板(21、61)及下翼板(22、62)、連結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之導引柱(23、63)、及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拉片安裝柱(24L、24R、64);上述拉片(30、70)包含拉手部(31、71)、及配置於上述拉片安裝柱上所形成之拉片安裝孔(25、65)之軸部(32、72),且將上述拉片(30、70)設置為相對於上述本體轉動自如;其中,於上述拉片安裝柱(24L、24R、64)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24Fr、64Fr)及後端面(24Rr、64Rr)形成有突出部(26、66),將上述拉片(30、70)向上述本體之前後方向中之任一方傾倒後,皆可藉由上述突出部卡止上述拉片而限制上述拉片之轉動,上述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A3)係設定為短於上述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A4)。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包含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左側拉片安裝柱(24L)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R),上述突出部(26)係形成於上述左側拉片安裝柱之上述前端面(24Fr)與上述後端面(24Rr)、及上述右側拉片安裝柱之上述前端面(24Fr)與上述後端面(24Rr)中之至少一者上。 [3]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係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寬度方向中央的1根拉片安裝柱(64),且上述突出部(66)係形成於上述1根拉片安裝柱之上述前端面(64Fr)與上述後端面(64Rr)上。 [4] 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本體(20、60)及拉片(30、70)之樹脂製之拉鏈用之滑件(10、50),上述本體(20、60)包含上下對向配置之上翼板(21、61)及下翼板(22、62)、連結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之導引柱(23、63)、及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拉片安裝柱(24L、24R、64);上述拉片(30、70)包含拉手部(31、71)、及配置於上述拉片安裝柱上所形成之拉片安裝孔(25、65)之軸部(32、72),且將上述拉片(30、70)設置為相對於上述本體轉動自如;其中,於上述拉片(30、70)相對於上述本體倒下時與上述拉片安裝柱之面(24Fr、24Rr、64Fr、64Rr)對向之上述拉片之面(33、73a),形成限制上述拉片之轉動之突出部(26、66),上述突出部(26、66)係以抵接於上述拉片安裝柱(24L、24R、64)之長度方向之前端面(24Fr、64Fr)及後端面(24Rr、64Rr)之方式,形成於上述拉片(30、70)之上述面(33、73a),上述拉片安裝柱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1、A3)係設定為短於上述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尺寸(A2、A4)。 [5] 如請求項4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包含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左側拉片安裝柱(24L)及右側拉片安裝柱(24R),上述突出部(26)係形成於當上述拉片(30)相對於上述本體倒下時與上述左側拉片安裝柱及右側拉片安裝柱對向之上述拉片之2個上述面(33、33)中之至少一者上。 [6] 如請求項4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係豎立設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面之寬度方向中央的1根拉片安裝柱(64),且上述突出部(66)係形成於當上述拉片(30)相對於上述本體倒下時與上述1根拉片安裝柱對向之上述拉片之上述面(73a)上。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80006B|2015-04-11|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363603B|2012-05-11| TWI418315B|2013-12-11|zipper TWI457090B|2014-10-21|Lacquers and sliders with simple locking mechanism TWI418314B|2013-12-11|zipper TWI488592B|2015-06-21|Zipper with slider TWI563935B|2017-01-01|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CA2017863C|1994-08-02|Slide fastener BR112012003752B1|2021-06-15|Deslizador para prendedor de deslizamento oculto TW200423892A|2004-11-16|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583322B|2017-05-21|Zipper with slider TWI589247B|2017-07-01|Slider for zipper WO2021051916A1|2021-03-25|安全带自锁锁舌 TWI577304B|2017-04-11|Zipper slide TWI480007B|2015-04-11|Zipper with slider KR200428171Y1|2006-10-11|슬라이딩 도어의 잠금장치 US20150173462A1|2015-06-25|Slide Fastener TWI617256B|2018-03-11|滑件及拉鏈 TWI621413B|2018-04-21|Zipper with stop JP5688584B2|2015-03-25|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669082B|2019-08-21|滑件及具備其之拉鏈 TWI630883B|2018-08-01|zipper TWI459912B|2014-11-11|zipper TWI743359B|2021-10-21|拉鏈用滑件 TWI655916B|2019-04-11|zippe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80006B|2015-04-11| CN102395292A|2012-03-28| JPWO2011013246A1|2013-01-07| TW201517833A|2015-05-16| JP5489181B2|2014-05-14| TW201103459A|2011-02-01| CN102395292B|2015-12-16| TWI552696B|2016-10-11| WO2011013246A1|2011-02-0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577305B|2015-02-25|2017-04-11|Ykk Corp|拉鏈用之滑件|US2262188A|1939-09-02|1941-11-11|Whitehall Patents Corp|Reverse lock slider| JPS5585Y2|1974-05-31|1980-01-05||| JP3379004B2|1995-07-31|2003-02-17|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H10127312A|1996-10-31|1998-05-19|Ykk Corp|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2403266Y|2000-01-18|2000-11-01|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种结构改良的拉链头| JP4109636B2|2004-01-28|2008-07-02|Ykk株式会社|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M315517U|2006-09-22|2007-07-21|Swepo Co Ltd|Zipper head structure| JP3135346U|2007-06-29|2007-09-13|由 高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ブーツ|WO2013157141A1|2012-04-20|2013-10-24|Ykk株式会社|ファスナー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5162687A1|2014-04-22|2015-10-29|Ykk株式会社|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3206107U|2016-06-17|2016-09-01|Ykk株式会社|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およびスライダーセット| CN207561458U|2017-06-16|2018-07-03|Ykk株式会社|拉链用拉头|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PCT/JP2009/063674|WO2011013246A1|2009-07-31|2009-07-31|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